1.大興安嶺沿麓不同等級耕地差異化保護與利用技術
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等單位依托國家和地方科技項目,針對大興安嶺沿麓農田質量退化、產能低等突出問題,在農田退化分等定級基礎上,突破防風固土、減蝕保土、輪耕輪作、增碳培肥、肥料調盈補虧等關鍵技術,集成創建了大興安嶺沿麓輕度、中度、重度退化農田差異化保護與利用技術模式,實現了退化耕地精準治理和可持續利用。在內蒙古、黑龍江、吉林等省區累計推廣5100萬余畝,減少土壤風蝕38%~60%,作物增產9.0%以上,為區域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撐。
2.“燕麥耐鹽堿品種+N個農藝措施”改良利用鹽堿地技術模式
轉變傳統“靜態治理”為“動態改良利用”,通過良技良法向鹽堿地要效益,集成創新構建“耐鹽堿燕麥品種+N個農藝措施”綜合改良利用鹽堿地技術模式,有效降低重中度鹽堿地土壤pH值0.5-1.2個單位,提升有機質0.1個百分點,減少全鹽含量0.3—0.5%,產量提高20—50%以上,燕麥籽粒平均產量140.83 kg/畝,干草產量495.12 kg/畝,實現畝收入1343元。
3.寒冷沙地提高紫花苜蓿抗寒性生產技術
通過“深開溝、淺覆土”抗寒播種技術,降低生產成本,增加苜蓿根頸入土深度,延長生長周期,實現寒冷沙地紫花苜蓿人工草地越冬率由不足60%提高到85%以上,先后引進國內外苜蓿品種60余個,累計推廣116.4萬畝,新增純收益達50760.92萬元,良種配良法,解決了制約寒冷沙地苜蓿產業發展的技術“瓶頸”問題,取得了顯著的經濟、社會、生態效益。
4.大豆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栽培技術
淺埋滴灌技術實現了播期較傳統種植模式提早2-3天,畝均增產10%以上,實現了苗全、苗齊、苗勻,一次播種抓全苗。增加壟體寬度實現合理密植,較傳統種植模式畝保苗提高2000-3000株。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合理施用,降低灌溉勞動強度,省工、省力、降耗,畝均節水40%。系列農業科技護航大豆單產提升。
5.馬鈴薯抗旱節水綠色高效生產技術
以水肥一體化高效利用為核心,結合馬鈴薯晚疫病數字化監控預警系統,通過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結合,突破馬鈴薯節水高效生產中單項技術難以解決的技術障礙,實現了節水10%,增產5%,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%,化肥農藥減施5%的技術應用目標,馬鈴薯種植者產值和效益得到有效保證,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千斤溝鎮三結村千畝示范基地,創平均畝產5173公斤新高。
6.玉米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
在全區8個盟市29個旗縣區累計推廣玉米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3052.17萬畝,玉米總增產78.38億斤,相比平均畝節水126立方米,節水率達到48.46%,畝節肥8.17kg,節肥率17.25%,畝省膜4kg,畝減少地膜投入50元。技術輻射到遼寧省、吉林省等周邊地區,為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和實現綠色、標準化生產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。
7.蔬菜害蟲輕簡化綠色防控技術
2018年以來,該項技術推廣惠及包括江西、海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全國16省份,已知使用面積三十萬畝以上。據各省推廣數據顯示,種植大白菜、甘藍、小白菜、花椰菜、青花菜五種大宗蔬菜,一般情況無需噴施殺蟲劑,種植番茄、黃瓜、辣椒、茄子四種大宗蔬菜,無需噴施化學殺蟲劑、或減施70%以上。小技術撬動蔬菜產業綠色發展,每畝每茬節省農藥及人工成本50%以上,增產20%以上,優質品率提高80%以上,畝均節本增效30%以上。
8.秸稈膨化發酵及其飼喂關鍵技術
在興安盟、通遼市、赤峰市、巴彥淖爾市,輻射遼寧省朝陽市和新疆喀什麥蓋提縣建立6處示范基地,將秸稈轉化成膨化秸稈微生物發酵飼料,技術覆蓋10萬只肉羊,5萬頭肉牛,有效降低了牲畜發病率,提高消化吸收,保障家畜健康生長。對比干秸稈,膨化發酵秸稈飼料育肥羊日增重提高17.82%,胴體重提高2.89%,經濟效益提高14.22%。飼喂育肥牛后日增重提高了5%以上,肉品質失水率降低13.36%,粗脂肪含量降低5.15%,蒸煮損失降低4.77%,有效改善了肉品質。“過腹還田”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,用小秸稈書寫農村牧區畜牧業綠色發展大文章。
9.牛羊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
應用團隊自主研發了常溫發酵菌劑和智能化翻拋系統,進行牛羊糞污槽式和條垛式堆肥發酵,28天完成無害化處理,規模達2000余方。創新利用牛羊糞污養殖蚯蚓,示范規模50畝,示范利用糞肥種植蘑菇技術,規模達1500平方米,為解決牛羊養殖廢棄物污染環境等問題提供技術支撐和有效路徑,創造畜牧業轉型升級、農牧民增收致富、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和諧共促的新模式。
10.優質羊絨生產技術
技術集成示范以來,累計推廣71萬只,生產優質原絨395噸,生產細度在14.50μm以下的優質原絨5553 kg,細度14.5~15.30μm的優質原絨7270 kg,每只羊增加44.5元收益,新增經濟效益3160余萬元。通過保證和提升羊絨品質,提升原絨價值30—100元/kg,促進我區羊絨從均質化向差異化、高端化邁進,助推形成優質優價健康的市場運行機制,提升羊絨產業健康發展水平。